学习外语可以提高你的决策力
作者 | Catherine Caldwell-Harris
翻译 | 严佳静
审校 | 酷炫脑
编辑 | Mandy
《生活大爆炸》
长久以来,针对外语学习的研究重点基本都落在了语法、词汇或者音素上。直到最近几年,心理学家们才带着关于一个现象的思考走进了实验室,即:当我们说外语时,不会产生说自己母语时同等的情感。在历史记录中,这一现象只在一些双语作者(如 Vladimir Nabokov 和 Eva Hoffman) 的回忆录中才有所提及。
举个例子,用外语说脏话不会引起用母语说脏话时的焦虑感(或者是同等的释放感)。这种使用外语时所产生的情绪性减弱涵盖了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从说出“我爱你”,到听见对孩子的批评,再到说出极其不道德的谎言。这种情绪性减弱甚至还会影响我们对广告中具有说服力信息的接受程度。
为此学习中文的Sheldon | 《生活大爆炸》
研究人员研究了第二语言对情绪的影响范围及限制后发现,外语流利程度低或者后天习得似乎是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
那些从出生就在双语坏境长大的人,不管他们听到的是哪种语言中的情绪化短语,他们的皮肤电导反应和自我报告的结果都是相似的。科学家试图通过检查大脑当中处理分析以及管理情绪切换的区域来了解语言对情绪的影响。我们的直觉、本能反应和推理都被情绪影响着。或者说,我们的一系列的决策都经过了大脑大量的审核,这其中涉及了极其仔细的逻辑分析,而审核分析过程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学习中 | 《生活大爆炸》
框架效应
所以,双语者在用外语做决定时会有着更加理智,更不容易情绪化的表现吗?
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博姿·凯撒(Boaz Keysar)等人最近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了这个问题。在这篇论文中,他们研究了由丹尼尔·卡内曼及其同事提出的框架效应 (framing effects)。
框架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在面对客观上相同的问题时,在不同的口头描述后,人们会选择那些乍听起来更为顺耳的选项。换句话说,当一个决定从描述上听起来与获利有关时,人们更加喜欢确定而不是概率性的结果。而反之,当这个决定的表述涉及到损失时,人们更倾向于赌一把,选择概率性的结果。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在一个有着 600 名病人的临床案例中,有两种药物可供病人们选择,人们会倾向于选择那个表述为“确定可以救下 200 名病人”的药物,而不是那个“有 1/3 可能性救下全部 600 名病人(或者说2/3可能性杀死所有人)”的药物。在同样情况下,当表述换成了“确认会死去 400 名病人”和“有 2/3 的可能性杀死所有人”,参与者们会更多选择后者概率性的表述,来赌一把。
框架效应是一个表现了人们是如何偏离逻辑推理的典型例子。那些具有逻辑性推理倾向的个体,比如说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患者在做这种类型的决定时,反而不太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因为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沉浸式地使用外语,比起不熟练地使用外语,前者会更情绪化。在海外留学并使用外语生活学习的人可能就会有这样的体验。
回到这个实验中,英语对来自美国的实验参与者来说是第一语言,但对与那些来自韩国的参与者来说则是一门外语。当实验地点变为法国时,英语对美国参与者也仍为母语,但此时法语对他们来说就既是外语也是沉浸式的语言了。实验结果发现,来自三个测试地点的数据都一致:标准的框架效应只在人们使用母语会产生影响,在人们使用外语时则没有表现。这意味着当人们用外语来进行情景阅读时,人们其实不太会受到情绪影响。
这项发现十分令人惊讶,因为此前我们一直以为当人们使用不太熟练的语言时,随之产生的压力会使得大脑能用于审慎推理的认知资源减少,因此人们更容易给出直觉的、本能的或者带有情绪化的反应。
损失规避
同一批研究人员又使用了一种名为损失规避 (loss aversion) 的范式进行了另一个实验,这是表明情绪影响决策的另一个案例。在实验中,使用母语的人更不愿意接受有可能亏钱的赌注,即使赔率有利于他们获利,例如 50% 的机会赢得 12 美元 vs. 输掉 10 美元。相反,使用外语的双语者则会更加频繁地接受这种概率性的赌注,变得更经常拒绝这些本可以赢钱的赌注。这一实验证实了人们在使用外语时会做出更合乎逻辑的决策。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都认为语言只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只要人们对自己使用的语言足够的熟练(的确,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将语言描述为心理代数)就不会受这门语言的影响(即使不是母语)。但现在我们也开始能理解,为什么人们在用不同的语言来回答同样的问题时会给出不同的回应。比如,在北美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在使用母语做问卷调查时会更加赞同中国传统价值观;而用英语填写关于自尊心的问卷调查时,他们的自尊心得分会更高。
对峙中 | 《生活大爆炸》
与上面所讨论的其他语言情绪效应一样,凯撒这些语言影响决策的研究都是在实验室里产生的效应。那么在实验室以外的现实世界也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吗?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建议生活在异乡的外国人应多向双语咨询师寻求心理治疗,以可能地减少那些细微情感上的偏差或缺失。同时,心理学家也建议生活在海外的人去避免在进行涉及生死的情景中使用外语交谈,如与医生沟通、使用测谎仪测试或者是接受警方询问等情况下。
但此前这一来自芝加哥的研究团队也发现了,人们在使用外语时更有可能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这是否意味着,双语者在做出重大决定时应更经常地使用外语呢?比如他们应该在买房或者做退休计划时使用外语吗?
这些都是科学家未来需要解答的问题。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foreign-language-improve-decisions/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想要了解更多的脑科学知识吗?
扫描二维码